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药物,主要通过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减少出血风险。然而,像所有药物一样,它也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功效和常见的副作用,并提供一些用药和日常注意事项。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通过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 receptor)结合,激活信号通路,促进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和增殖,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在临床试验中,大多数患者在使用艾曲泊帕后 1-2 周内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18周岁)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对于那些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该药物尤其有效。此外,对于脾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艾曲泊帕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艾曲泊帕的初始剂量通常为 50mg 每日一次,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反应进行调整。对于东亚/东南亚血统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应减少至 25mg 每日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剂量。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食欲减退、失眠、恶心、咳嗽、干眼、白内障、腹泻、脱发、皮肤瘙痒、肌肉疼痛、发热、乏力、无力、寒战、四肢水肿、肝功能异常、月经过多、感觉异常等。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联系医生。
艾曲泊帕还可能引起一些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咽炎、贫血、痛风、抑郁、感觉迟钝、视力模糊、眩晕、心动过速、口干、多汗、肾功能衰竭等。这些副作用较为罕见,但如果出现,应立即就医。
艾曲泊帕的最严重副作用包括肝毒性和血栓形成。肝毒性可能导致眼睛或皮肤发黄、精神错乱、肢体突然不协调且言语不清等症状。血栓形成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患者在使用艾曲泊帕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并密切关注任何异常症状。
艾曲泊帕应空腹服用(餐前间隔 1 小时或餐后间隔 2 小时),并且应在抗酸药、乳制品或其他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铝、镁、硒和锌)的药物使用前间隔至少 2 小时或使用后间隔至少 4 小时服用,以避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患者在使用艾曲泊帕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在治疗 4 周后血小板计数仍未达到预期水平,应停止使用艾曲泊帕,并寻求医生的进一步指导。
患者在使用艾曲泊帕期间应避免摄入高钙食物(含钙 > 50mg 的食物),如乳制品、钙强化果汁以及某些水果和蔬菜。此外,应避免使用抗酸药和其他含有多价阳离子的补充剂,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艾曲泊帕应储存在室温(25℃)条件下,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药物应远离阳光直射,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保持包装完整,以防止受潮。患者在使用口服混悬液时,应确保已接受正确的剂量、制备和给药培训,并在制备后 30 分钟内立即服用。
对于肾损伤和肝损伤患者,应谨慎使用艾曲泊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该药物,除非预期获益超过潜在风险。儿童、青少年、老人以及有血栓栓塞风险的人群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