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药物。这种药物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成年患者,通过提高血小板计数来减少或防止出血。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由瑞士诺华研发,200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2017年在中国上市。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症状。艾曲泊帕通过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加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适用于18岁及以上的成人患者,特别是那些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患者。此外,对于脾切除术后复发的慢性ITP患者,艾曲泊帕也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临床试验显示,艾曲泊帕通常在开始使用后的1-2周内即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计数。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通常在1-2周内下降。这种快速起效的特点使得艾曲泊帕成为一种有效的短期和长期治疗选择。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食欲减退、失眠、恶心、咳嗽、干眼、白内障、腹泻、脱发、皮肤瘙痒、肌肉疼痛、发热、乏力、无力、寒战、四肢水肿、肝功能异常、月经过多、感觉异常等。这些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咽炎、贫血、痛风、抑郁、感觉迟钝、视力模糊、眩晕、心动过速、口干、多汗、肾功能衰竭等。如果患者出现这些不常见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肝毒性和血栓形成。肝毒性表现为眼睛或皮肤发黄、尿色深、疲劳等症状。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用药注意事项:
初始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但对于东亚/东南亚血统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应适当减少。具体剂量调整应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反应和肝功能情况进行。
艾曲泊帕应在空腹时服用,即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同时,应避免与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镁、铝、硒和锌)的药物或食物同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除了正确的用药方法,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和肾功能。医生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引起出血的活动和环境,如剧烈运动、高风险工作等。同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可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
艾曲泊帕可与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镁、铝、硒和锌)发生螯合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应在抗酸药、乳制品和其他含有多价阳离子的药物前2小时或后4小时服用艾曲泊帕。
与血脂调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合用可能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因此联合使用时应减量并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与酶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和诱导剂(如利福平)合用可能会影响艾曲泊帕的药物浓度,因此联合使用时应谨慎,并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药物剂量。
艾曲泊帕还可能与环孢菌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OATP1B1和BCRP底物(如拓扑替康和氨甲蝶呤)等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联合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并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