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药物。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成年患者。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注意事项。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主要适应症是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这种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自身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增加出血风险。艾曲泊帕通过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更多的血小板,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事件。
在临床应用中,艾曲泊帕特别适用于那些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成年患者(≥18周岁)。这些患者由于长期使用传统药物无效,或者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需要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来控制病情。
除了对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患者外,艾曲泊帕乙醇胺片还适用于脾切除术后复发的ITP患者。脾脏是血小板的主要破坏场所,脾切除手术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仍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艾曲泊帕通过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可以帮助这些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小板水平,减少出血风险。
脾切除术后复发的ITP患者通常需要长期使用艾曲泊帕来维持血小板计数,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初始剂量通常为50mg,每日一次。但对于特定人群,剂量需要调整: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小板计数的反应,逐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艾曲泊帕的过程中,医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根据血小板计数的反应进行剂量调整。目标是使血小板计数达到并维持在≥50x109/L,而不是使其恢复正常水平。如果血小板计数未能在4周内升高至足以避免临床严重出血的水平,应停止使用艾曲泊帕。
停药后,应继续监测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每周一次,至少4周,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艾曲泊帕应在空腹时服用,即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此外,应避免在服用艾曲泊帕前后2小时内摄入含有多价阳离子的食物或药物,如抗酸药、乳制品、矿物质补充剂等。这些物质可能会与艾曲泊帕发生螯合作用,影响其吸收。
例如,含钙、铁、镁、铝、硒和锌的食物和药物都应在艾曲泊帕服用前后2小时或4小时后再摄入。
艾曲泊帕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用艾曲泊帕,特别是Child-Pugh评分≥5的患者,除非预期获益大于已知的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有血栓栓塞风险的人群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艾曲泊帕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食欲减退、失眠、恶心、咳嗽、干眼、白内障、腹泻、脱发、皮肤瘙痒、肌肉疼痛、发热、乏力、无力、寒战、四肢水肿、肝功能异常、月经过多、感觉异常等。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咽炎、贫血、痛风、抑郁、感觉迟钝、视力模糊、眩晕、心动过速、口干、多汗、肾功能衰竭等。
患者在使用艾曲泊帕期间,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停药或更换其他治疗药物。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