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替戊醇(Diacomit)是一种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尤其适用于6个月及以上、体重7kg或以上的患者,尤其是在与氯巴占联合使用的情况下。本文将详细介绍司替戊醇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
司替戊醇主要用于治疗与Dravet综合征相关的难治性癫痫。Drave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儿童期起病的癫痫,常伴有频繁的热性惊厥。司替戊醇通过增强其他抗癫痫药物的效果,如氯巴占和丙戊酸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司替戊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司替戊醇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它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癫痫作用。司替戊醇可以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抑制谷氨酸能神经传递,从而减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此外,它还可能通过调节钠通道和钾通道的功能,稳定神经细胞膜,减少异常放电。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司替戊醇与氯巴占或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时,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一项关键性研究发现,使用司替戊醇的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了至少50%。此外,一些患者在使用司替戊醇后,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司替戊醇的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通常分2-3次服用。在与氯巴占或丙戊酸钠联合辅助治疗开始时,应采取剂量递增的方式,经3天达到50mg/(kg·天)的推荐剂量。例如,一个体重20kg的患者,初始剂量为1000mg/天,分2-3次服用。
与氯巴占联合使用时,氯巴占的日给药剂量为0.5mg/(kg·天),分两次给药。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氯巴占超剂量给药的症状,日剂量每周应减少25%。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时,通常不需要调整丙戊酸钠的日剂量,但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时,丙戊酸钠的剂量每周应减少30%。
对于6个月以下或体重小于7kg的儿科患者,司替戊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应考虑可能导致的肝肾功能异常。中度或重度肾损害患者不推荐使用司替戊醇。
司替戊醇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尤其是与丙戊酸钠合用时)、精神障碍、失眠、嗜睡、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会逐渐消失。
司替戊醇较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复视(当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光敏性皮炎、皮疹、皮肤过敏、荨麻疹、疲劳。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司替戊醇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检查异常。长期使用司替戊醇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司替戊醇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需警惕的合并用药包括咪达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过度镇静。此外,司替戊醇会抑制茶碱和咖啡因的肝代谢,使其血浆水平增高,可能导致毒性。因此,应避免合用。
孕妇使用司替戊醇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因此孕妇应谨慎使用。目前还没有关于母乳中存在司替戊醇的数据,母乳喂养的妇女在使用司替戊醇时应咨询医生。对于6个月以下或体重小于7kg的儿科患者,司替戊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应避免使用。
患者在使用司替戊醇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以监测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
3. 避免与牛奶、奶制品、碳酸饮料、果汁或含有咖啡因或茶碱的饮料同服。
4. 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了解司替戊醇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确保用药安全。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