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美替尼是一种小分子MEK抑制剂,主要用于控制低分级浆液性卵巢或腹膜癌。它通过抑制MEK蛋白的活性,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司美替尼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特别是在治疗丛状神经纤维瘤(PN)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司美替尼的用药指南,包括药物的适应症、剂量调整、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以及用药注意事项。
司美替尼主要适用于治疗低分级浆液性卵巢癌和丛状神经纤维瘤。对于低分级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但对传统治疗方法的反应较差。司美替尼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司美替尼的推荐剂量为25mg/m²,每日两次,儿童患者(2~18岁)在首次给药后的平均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731 ng/mL,稳态时为798 ng/mL。成人的平均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2%,中位达峰时间(Tmax)为1~1.5小时。
在使用司美替尼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如果患者漏服一次药物,只有在距离下一次给药时间超过6小时的情况下才可补服。如在给药后发生呕吐,无需额外补服,应按计划接受下一次给药。
司美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呕吐、皮疹、腹痛、腹泻、恶心、皮肤干燥、疲劳、肌肉骨骼疼痛、发热、痤疮样皮疹、口炎、头痛、甲沟炎和瘙痒。其中,胃肠道毒性和皮肤毒性较为严重,需要特别关注。胃肠道毒性反应包括穿孔、结肠炎、肠梗阻和肠梗阻,建议患者在首次出现未形成的稀便后立即开始服用抗腹泻药物(如洛哌丁胺),并增加液体摄入量。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暂停、减少剂量或永久停用司美替尼。
皮肤毒性反应包括严重的手掌-足底红细胞感觉异常综合征,建议监测严重的皮疹,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他皮肤毒性如皮疹、痤疮样皮疹等,也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停药来缓解。肌酐磷酸激酶升高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在开始使用司美替尼前应定期检测血清CPK,如果CPK升高,需评估患者是否患有横纹肌溶解症或其他原因,并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停药。
在使用司美替尼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剂量调整。推荐的减量方案应咨询专业医生。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肌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基线≥10%,应暂停、减少剂量或永久停用司美替尼。对于因LVEF降低而中断司美替尼治疗的患者,每三至六周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或心脏MRI检查,当LVEF下降到大于或等于LLN时,每二至三个月或按照心脏病专家的指示进行检查。
对于视毒性,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在开始使用司美替尼之前,应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评估,并评估新的或恶化的视力变化。RVO患者应永久停用司美替尼,RPED患者需每三周随访一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直到消退,并减少司美替尼的剂量。其他视毒性,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暂停、减少剂量或永久停用司美替尼。
司美替尼与强或中等CYP3A4抑制剂或氟康唑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增加司美替尼的血药浓度,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应避免同时使用这两类药物,如果无法避免,则可能需要减少司美替尼的剂量。相反,司美替尼与强或中等强度的CYP3A4诱导剂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司美替尼的血药浓度,导致疗效减弱。
司美替尼本身含有维生素E,与其他增加维生素E水平的药物或营养补充剂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导致维生素E摄入过量,增加出血的风险。患者在使用司美替尼期间,应密切关注维生素E的摄入量,并在必要时调整或避免使用其他含维生素E的药物或补充剂。
孕妇服用司美替尼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因此孕妇在使用司美替尼时应谨慎。建议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使用司美替尼治疗期间和最后一次服药后1周内使用有效避孕措施。同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伴侣的男性患者在司美替尼治疗期间和最后一次给药后1周内也应使用有效避孕措施。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司美替尼期间和最后一次剂量后1周内不应母乳喂养,因为目前尚无关于母乳中存在司美替尼及其活性代谢物或其对母乳喂养儿童或产奶量的影响的数据。儿童患者是否可继续治疗至18岁以上应基于医生对个体患者的获益和风险的评估。
司美替尼应放在原装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污染和损坏。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司美替尼,防止药物受潮。储存时,要尽量避免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切换,保持产品的质量。司美替尼应远离阳光直射,光照可能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将药物存放在避光的地方,或使用不透明的容器保护药物免受光的影响。
司美替尼的有效期为24个月。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药物包装的完整性,如有损坏应立即联系医生或药剂师,获取进一步的指导。温度控制方面,司美替尼应保存在25°C(77°F)的环境中,允许偏差范围在15°C至30°C(59°F至86°F)。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冷冻可能导致药物的结构和药效发生变化,影响其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