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药物。该药物通过促进血小板生成,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从而减少出血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以及用药注意事项。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它能够与人TPO受体的跨膜结构域相互作用,启动信号级联反应,从而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终增加血小板的生成。这一机制与天然血小板生成素类似,但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效力。
具体来说,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通过与TPO受体结合,激活JAK2/STAT5信号通路,促进骨髓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巨核细胞进一步成熟并释放血小板,从而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减少出血风险。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在口服后2-6小时内达到峰值浓度。单次75mg溶液剂量给药后,药物相关物质的口服吸收估计至少为52%。药物主要在肝脏中代谢,通过多种代谢途径被分解和排出体外。其中,CYP3A4是主要的代谢酶,负责大部分的药物代谢过程。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半衰期约为24-36小时,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可以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然而,这也意味着在调整剂量或停药时需要特别小心,以免引起血小板计数的大幅波动。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主要作用于TPO受体,对其他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这种高选择性使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食欲减退、失眠、恶心、咳嗽、干眼、白内障、腹泻、脱发、皮肤瘙痒、肌肉疼痛、发热、乏力、无力、寒战、四肢水肿、肝功能异常、月经过多、感觉异常等。
虽然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对于特定人群,如肾损伤患者、肝损伤患者、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有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时需要特别谨慎。肝损伤患者应慎用本品,若必须使用,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肾损伤患者一般不需调整剂量,但由于使用本品治疗肾损伤的经验有限,因此肾损伤患者应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儿童、青少年、老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有血栓栓塞风险等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必要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特别是在与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镁、铝、硒和锌)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螯合作用,导致药物吸收减少。因此,本品应在抗酸药、乳制品和其他含有多价阳离子的药物使用前间隔至少2小时或使用后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
此外,与血脂调节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合用可能会增加发生副作用的风险,因此联合使用时,他汀类药物需减量,并应仔细监测药物的副作用。与环孢菌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酶抑制或诱导剂(如氟伏沙明和利福平)合用时,也需谨慎,并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应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温度控制在室温(25℃),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冷冻可能导致药物的结构和药效发生变化,影响其治疗效果。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艾曲波帕,防止药物受潮,湿度的变化也可能对艾曲波帕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储存时,要尽量避免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切换,保持产品的质量。艾曲波帕应远离阳光直射,光照可能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选择一个避光的地方存放药物,或使用不透明的容器保护药物免受光的影响。艾曲波帕应放在原装容器中,密封保存,不要将药物与其他药物混合或转移,避免污染和损坏。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临床血液学并进行肝功能检查,患者用药后应根据血小板计数的反应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不得为了使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而使用本品。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应空腹服用(餐前间隔1小时或餐后间隔2小时),应在以下产品使用前间隔至少2小时或使用后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包括抗酸药、乳制品,或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铝、钙、铁、镁、硒和锌)的矿物质补充剂。不得将本品碾碎后混入食物或液体服用。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以医生规定的剂量治疗4周后,如血小板计数仍未升高至足以避免临床严重出血的水平,应停止本品治疗。停药后应继续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在内的血常规,每周一次,至少4周。
通过了解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