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用紫杉醇(Abraxane)是一种基于白蛋白结合型纳米技术开发的抗微管类药物,由美国 Abraxis BioScience 公司研发,并于2010年被新基医药/Celgene收购,现隶属于百时美施贵宝/BMS。该药物于2005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首个适应症为转移性乳腺疾病,随后其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展到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等。注射用紫杉醇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获得批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选择。
紫杉醇(Paclitaxel)是从太平洋紫杉树(Taxus brevifolia)树皮中提取的一种天然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它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稳定微管结构,阻止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注射用紫杉醇(Abraxane)采用了创新的白蛋白结合型纳米技术,使得药物更容易穿透肿瘤组织,提高药效并减少副作用。
注射用紫杉醇(Abraxane)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癌症的治疗:
注射用紫杉醇(Abraxane)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独特的白蛋白结合型纳米技术使得药物能够更有效地到达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临床研究表明,注射用紫杉醇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均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注射用紫杉醇可能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通过频繁的全血细胞计数监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水平。乳腺癌患者需在治疗第1天监测,肺癌及胰腺癌患者需在第1、8、15天监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00/mm³的患者禁用。若治疗中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500/mm³持续≥7天),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需减量;胰腺癌患者需暂停治疗直至中性粒细胞≥1500/mm³或血小板≥100,000/mm³。
感觉神经病变与剂量和疗程相关。乳腺癌患者出现≥3级神经病变需暂停至恢复至1-2级后减量;肺癌及胰腺癌患者需恢复至≤1级后调整剂量。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胆红素超过5倍正常上限(ULN)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过10倍正常上限(ULN)的患者禁用注射用紫杉醇。对于胰腺癌患者,总胆红素超过1.5倍正常上限需调整剂量。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毒性。
注射用紫杉醇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对其他紫杉类药物过敏的患者需谨慎使用。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时,胆管梗阻或支架植入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出现发热时需立即启动广谱抗生素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需暂停治疗直至恢复后减量。
注射用紫杉醇含有少量人血白蛋白成分,存在极低的传播病毒性疾病和克雅病的风险。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实际案例。使用前需确保药品来源可靠,避免潜在风险。
在接受注射用紫杉醇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减轻治疗带来的不适。
癌症治疗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建议患者积极寻求心理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沟通,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遵医嘱按时复查,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