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达莫司汀(BENDIT)是一种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作用的化疗药物。2008年,美国FDA批准其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随后,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淋巴瘤和白血病治疗的重要选择。在中国,苯达莫司汀于2013年通过进口注册获批上市,商品名为“存达”,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化学结构独特的药物,其分子式为C12H16N2O2S。该药物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具有烷化剂的DNA交联作用,又具有嘌呤类似物的代谢干扰作用。这种双重机制使其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苯达莫司汀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除了上述适应症,苯达莫司汀在某些临床试验中还显示出对其他类型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潜在疗效,但这些用途尚未获得广泛认可。
苯达莫司汀有多种规格和品牌,常见的规格包括100mg冻干粉剂。例如,印度海得隆版仿制药的规格为100mg,价格约为32美元一盒。在中国市场,苯达莫司汀的商品名为“存达”,由德国Ribosepharm GmbH生产,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苯达莫司汀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频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建议在治疗的第三周进行重点监测,因为这是血液学指标最低点的主要出现时间。如果患者在下一个预定周期的第一天仍未恢复到推荐值,应考虑延迟给药和/或降低剂量。
为了预防骨髓抑制导致的感染,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由于骨髓抑制,苯达莫司汀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患者应被告知,如果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应立即联系医生。此外,患者在治疗前应进行适当的临床和实验室监测,以预防和处理感染及感染复发的风险。常见的感染包括乙肝、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带状疱疹。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的感染源,如感冒或流感患者,并尽量减少前往人多的地方。
部分患者在使用苯达莫司汀后可能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如果皮肤反应严重或持续进展,应暂停或停用苯达莫司汀。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一旦出现严重的皮肤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或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苯达莫司汀在特定人群中的使用需特别谨慎:
在使用苯达莫司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和调整。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