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是一种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的新型免疫疗法药物。这种药物属于双特异性 T 细胞接合器(BiTE),主要通过靶向 δ 样配体 3(DLL3)和 CD3 来激活 T 细胞,从而识别并杀死癌细胞。Tarlatamab 的独特机制使其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含铂化疗但病情仍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
塔拉妥单抗的核心机制在于其双特异性 T 细胞接合器(BiTE)的设计。BiTE 能够同时结合 T 细胞表面的 CD3 受体和小细胞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 DLL3 蛋白。通过这种方式,Tarlatamab 将 T 细胞引导至癌细胞附近,激活 T 细胞并触发其对癌细胞的攻击。具体来说,T 细胞在 Tarlatamab 的引导下识别并结合 DLL3 阳性的癌细胞,进而释放细胞因子,诱导癌细胞裂解。
在 DELPHI-301 临床试验中,Tarlatamab 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研究数据显示,该药物能够显著延长部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这一发现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当前治疗选择有限的情况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Tarlatamab 并不能治愈所有小细胞肺癌患者,其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Tarlatamab 主要适用于治疗接受含铂化疗后病情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根据加速批准程序,该药物已获得初步批准,但需要通过后续的验证性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其临床获益。目前,Tarlatamab 已在香港等地上市,价格约为 5,000 美元/疗程。
塔拉妥单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RS 表现为发热、低血压、疲劳、心动过速、头痛、缺氧、恶心呕吐等症状。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毒性、肝肾功能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因此,建议采用逐步递增的给药方案,并在首次治疗周期中使用推荐的预处理药物,以降低 CRS 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Tarlatamab 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毒性,包括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症状可能包括意识模糊、嗜睡、定向障碍等,且这些症状可能与 CRS 同时发生或单独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塔拉妥单抗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因此治疗期间及停药后 2 个月内需严格避孕。哺乳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应停止哺乳,直至末次给药后 2 个月方可恢复。对于老年患者,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无需调整剂量,但仍需谨慎使用。肾功能和肝功能受损的患者,轻度至中度无需调整剂量,但重度受损患者的数据不足,需谨慎评估。
塔拉妥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药物,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潜力。通过其独特的双特异性 T 细胞接合器机制,该药物能够有效激活 T 细胞并杀灭癌细胞。然而,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潜在的副作用,特别是在 CRS 和神经毒性方面。遵循医生的指导并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Tarlatamab 的治疗效果,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